選車子比較有趣, 你想選擇哪一台車呢?
(圖片來源:引用電影"汽車總動員 2")
選舉這件事, 就是所謂的代議制度, 透過選舉選出"代議士"幫你去開會. 不過不保
證會幫你講話. 所以很多人一談到選舉, 尤其是台灣, 總覺得又是藍綠惡鬥, 不是
義憤填膺, 就是敬而遠之~ 沒打算討論什麼藍綠問題, 我是學院派的... 只想聊聊
"選舉"這件事. 由於國情不同, 存在不一樣的選舉方式, 簡單介紹給大家了解~
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jxxfzx.com/Article/jsyd/jxsj/History/2008-12-14/2475.html)
一. 單一選區制:
a. 一個選區一位, 像總統, 立委, 縣市長或鄉鎮長. "長"字輩一次只能一個!
b. 優點是為了獲得多數人(50%)支持, 得往中間靠攏; 但缺點就是候選人都
很中間時, 就搞不清楚差在哪裡. 一般說來會傾向兩黨制~~
c. 有些還有兩輪投票的制度. 第一輪取前兩名, 第二輪得票>50%以上者勝.
這種制度下候選人會比較多, 因為即便是第三, 四名, 第二輪時前兩名會
搶著來拉攏, 政治利益一樣跑不掉!
二. 複數選區制:
a. 一個選區選很多位, 像縣市議員, 或鄉鎮代表;
b. 複數選區裡, 得票 5%, 6%就當選很平常, 小黨比較有機會搶到席次, 可
以有較多元的聲音; 缺點是走偏鋒的人也同樣更有機會;
c. 有些國家還可以多選, 一次投票給多人. 避免只能勾選一人時, 某超級吸
票機拿走多數票, 其他人分剩下的票, 當選票數可能太少不具代表性~
三. 比例代表制:
a. 臺灣立委選舉中的不分區代表, 就是比例代表制度;
b. 這種制度通常是要作球給小黨, 雖然單一選區選不上, 但全國累積一定
票數, 還是可以分到席次; 大黨則可以分給資深立委, 或是社會賢達(?!)
c. 在日本是可以同時列名在不分區跟單一選區, 讓優秀議員選輸了還可以
藉不分區回來, 不過在臺灣應該會被攻擊是"吃碗內看碗外"...
d. 由於臺灣不是內閣制, 立委無法兼任閣員, 個人比較希望不分區立委是
影子內閣. 在野時是立委, 執政時變成閣員, 席次自動由後面的人遞補.
至於其它的選舉制度, 除了用詞比較專業外, 大概就是以上幾種的混合或變形.
真要談些特別的, 可以看看美國的總統選舉, 因為其特別的選舉人制度, 它跟
臺灣過去由國大代表選總統有些雷同.
美國是聯邦國家 (United States of America), 人民雖然也都是一票, 但選的是
"州代表" - 州的選舉人, 所以你聽到的美國總統票數都是幾百票 vs 幾百票, 而
不是幾千萬票 vs 幾千萬票. 2000年還遇過高爾(Al Gore)全國得票贏50幾萬,
但選舉人票數反輸了5票而飲恨的狀況. 需要改革嗎? 這可關係到美國的根本
-聯邦制度, 很難說改就改的!
如果你想問"什麼是聯邦制度?" 簡單的說, 就當美國是由51個國家所組成, 每
個州(國家)除了國防跟外交之外, 擁有的權限很大! 反過來臺灣屬中央集權,
縣市長選的很開心, 但實際的權跟錢多還是屬中央, 或是由中央補助. 希望這
篇介紹讓大家對選舉有更多的認識, 當然.... 可能還是一樣討厭選舉啦, 呵~
(圖片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File:ElectoralCollege2008.svg)